在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1998年达到98%,1999年也达到93%,许多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连续多年到学校“招才”,用他们的话来说,合肥工大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较好,基础知识扎实,计算机、外语、动手操作的能力都较强,作风朴实,能吃苦,能较快适应岗位并成为技术骨干。这不仅是对合肥工业大学历届毕业生的肯定,也是对学校准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科学踏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
思想道德素质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合肥工大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养成—塑造—提升”的工作模式,即密切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把握德育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狠抓养成教育,注重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突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主旨。
许多年来,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校训,学校坚持将学风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程,不断推向深入,以学风促校风,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建立了校、院(系)、班三级网络式的学风检查体系;充分发挥校内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对校风学风建设进行积极引导;积极开展计算机、英语、数学、百科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努力在校园内创造大小两个“文化圈”: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通过“星级寝室”建设和最佳寝室设计比赛,大张旗鼓地进行寝室文化建设,以学生寝室为基本单位,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坚持用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和健康高雅的娱乐性标准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之向多层次、高品位、宽领域、全方位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读书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干脉络的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他们坚持将邓小平理论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做到在系统学习、科学指导上下功夫;在突出重点、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在热点、难点上下功夫。在组织学习方式上力争“四个结合”:与主旋律教育相结合;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在常规活动上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校、团校的渠道作用,充分发挥专家报告会、师生理论学习汇报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载体的作用,逐步形成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有思想深度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组织的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有“精神文明建设月”、“跨世纪成才月”、“读书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各院系也竞相开展了一些效果显著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合肥工大本科教育基础较好,这是学校的一个优势。学校针对本校的性质和人才输出方向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确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生总体培养目标,逐步构建起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领导认为,虽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变性和多样性,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基础越扎实的学生适应性越强。因此,学校将打实基础作为制定本科生教学计划,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在完善教学计划上,做到“一宽、二少、三加强”。“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和学生的知识面,目前人文和自然类公共选修课共有200余门;“二少”就是总学时由原来的2900学时减少到2400学时,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但基础课学时得到保证,有的反而增加了学时;“三加强”就是加强了素质教育课程和前沿、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强了外语、计算机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变呆板被动的“满堂灌”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近年来该校涌现出一批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并在全国和安徽省获奖,如“材料力学”的211教学法,采用“讲课、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理论力学”选择实际课题进行现场教学,使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和专业实践,“问题教学法”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筑学系早在1986年就提出“智能型”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陆续在建筑创造性思维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在我国建筑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1年,该系构思论证“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1992年开始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优异成果。该系学生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佳绩不断,特别是1993年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该系选送的6份作品方案全部获奖,共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佳作奖1名。1998年该系学生参加全国住宅设计竞赛(安徽区域)共获得12个奖项,其中2份方案分别获得“城镇型”和“乡村型”一等奖。青年教师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锻炼成长。1995年,该系青年教师在全国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中独领风骚,获得第一和第七的佳绩,并获得亚洲建协颁发的“亚洲建筑文化奖”。1996年建筑学专业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专业教育评估,评估专家组对该系学生的创新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予以高度评价。“建筑设计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作为教学项目获得了1997年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项目已报教育部申请立项。
该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成果突出,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目前在进行的省级教学研究课题14项,另有26个项目待批。
——在课程改革上注重“综合”与“交叉”。在课程设置上,既遵循各个专业学科的内在规律,又积极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多开设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科技动态和成果。课程建设也由单个课程的建设转向系列课程建设,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基础力学课程建设已滚动到国家21世纪力学研究项目之中。
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院系级本科教学评价方法》,多渠道充分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建立可靠的支持系统。
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方法,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把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制用教学计划固定下来,适当减少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为规范实践教学,编制了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使各项实践教学都有章可循,协调了教学、科研、生产与社会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地建设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学校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100多家学生实习基地,校内创办了数十家有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产研”结合机构,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造和成果转让中心,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并为之创造条件。
在大学生中间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年学校都举办外语、计算机、数学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组队参加全国和国际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建筑设计大赛及“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并连续多年在数学建模和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1997年“挑战杯”大赛中也跻身于全国高校30强之列。在合肥工大学生中参加课题研究已成气候,在99届毕业生1979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承接设计课题778个,其中结合科研136个,结合生产135个,结合实验室建设28个,横向课题161个,虚拟课题318个,体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较高的质量。